導讀:315晚會第一槍——醫療垃圾的黑色產業鏈引發全民關注。實用科技與“互聯網+”解決方案橫空出世,斬斷醫廢黑產業鏈,刻不容緩!
若不是央視的權威曝光,可能大部分人不會想到,用醫療廢物制作出的問題再生料,已經觸及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它們可能是嬰兒們每天坐臥爬行的彩色地墊,也許是媽媽裝蔬菜的網兜,更有可能是剛剛陪我們用餐的那個快餐盒……
未經無害處理的醫療垃圾被做成各種日用品后,一旦接觸到人體傷口或者免疫力弱的人群,危害巨大,其實早在315晚會之前已經屢有案例被曝光——廈門一位女士收到快遞包裹后,徒手拆包裹沒成功,又急著看新買的寶貝,于是直接用嘴咬。結果第二天滿嘴腫脹,潰瘍流膿,慘不忍睹。而據報道,那些灰黑色的快遞包裝袋,幾乎都是用“再生料”制作的。
毫無疑問,醫療廢物一旦流入市場,不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并且極有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這是人命關天的嚴肅問題。
目前,我國對醫療廢物推行的是集中無害化處理,同時規定任何人不能買賣和轉讓。那么,這樣一條令人惡心膽寒的黑色產業鏈是如何產生的?
讓我們一起看看傳統的醫療廢物回收流程:當輸液袋、尿樣袋、輸血管或針頭等醫療廢物從醫院的各個科室、病房被分類運送出來后,會被丟棄到專用的醫療廢物回收箱內;而后被醫廢垃圾工稱重后統一移交給指定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最終被運送到指定地點,集中進行無害化銷毀。
然而,這樣科學的回收流程,在不法分子眼中卻漏洞百出——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部分醫院在回收醫療廢物過程中普遍采用手動稱重,雖然工作成本低、效率高,卻無法做到精確稱重,甚至在一些不發達地區會出現垃圾工人“一把抓”估算醫廢重量的情況。當500kg變成500g,“糊涂賬”就這樣產生了,醫療廢物也在稱重環節“由明轉暗”,源源不斷地流進了黑色產業的地下作坊。
目前,大多數醫院的醫廢量主要依靠醫院上報,很容易造成醫院、環保部門和醫廢處置中心三方統計的數據差異,甚至出現數據“打架”的情況。當醫院的數據被“有心人”故意篡改,就無法判斷數據的準確性。一旦發生醫療衛生安全事故,將大大增加追責難度以及問責成本。
其實,國務院早在2003年就發布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其中第五、六章的共21條規定,細化并明確了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以及工作人員的各自職責與問責處罰條例。然而,巨大的利益誘惑還是讓部分醫療行業從業者鋌而走險,面對缺乏有效監管的操作流程,伸出了罪惡之手……
早在2010年就意識到了醫療廢物回收及處理流程上的安全隱患。目前公司根據國家法規要求,結合多年的服務實踐經驗,已經探索開發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便于應用的醫廢收集管理系統,并于近期推出了集封閉性、實用性、科技性、便攜性于一身的革命性解決方案——醫療廢物回收系統。
這一發明,將完美彌補醫廢回收環節中的漏洞,從根源杜絕醫廢流失的情況,斬斷黑色產業鏈。同時,簡便直觀的操作界面、人性化的動力設計,幾乎可以使每一位物業人員“零培訓”“無障礙”操作,既可以實現對醫療廢物的精準監控,又能為院方節省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
每輛“醫療廢物回收車”都一對一配備手持掃描儀,醫廢垃圾工只需用掃描儀掃一下自己的工牌即可完成登錄,并開啟工作系統。依托“普凈云”強大的互聯網服務平臺,醫廢垃圾工同樣只需通過掃碼,即可完成垃圾登記、條碼打印、科室登記等一系列信息采集。
車內內置智能電子秤,可稱量醫療廢物收集袋的重量,最高精準到0.01g,絕不放過每一個針頭、每一滴廢液。隨后,操作人員輕輕一點,即可保存并打印出三方信息標簽,將分別提供給醫廢垃圾工、護士站及醫廢回收單位,再把廢物鎖進垃圾桶。
醫療廢物專用車統一采用三防材質制作打印標簽,可防水、防油、防酒精,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保存15年以上,方便數據信息的長期保存和隨時查詢。同時,醫院科室名稱、廢物重量、廢物種類等信息將通過互聯網上傳到普凈云管理中心,形成統計數據,供院方總結參考。云端管理,讓每一件垃圾都能追溯到人和科室。
醫療廢物回收,不容一絲遺漏,普凈深諳此道。
在“醫療廢物專用車”設計細節中,貼心地采用側開門設計、訂制垃圾內膽與平行裝卸滑軌,使醫廢垃圾工可輕松取出醫廢垃圾袋。此外,還特別設計了防止廢液遺漏的儲液凹槽,隔離工人對醫療廢物及廢液的觸碰,謹防交叉感染。
智能雙動力系統由電子配件系統與助力系統組成,均配備了可隨時充電的鋰電池,分別負責醫療廢物的數據采集和運送,最大化地減輕了人工負擔。
其中,車內電子系統可維持長達27天的超長待機,而助力系統最大可承受350kg的負重,最長距離可負載行駛30公里。同時,醫療廢物專用車還結合了智能管理云平臺與先進的物聯網精準定位系統,可通過管理后臺查看每一輛醫療廢物回收車的實時定位及行駛路線。
下一篇:暫無